读农《论语》品古人智慧之五十五
义利分野见初心:从《论语》一句看古今君子风骨
作者:洪涛
图片
话说春秋末期的鲁都曲阜,暮春时节的杏坛下,新栽的榆叶梅刚落尽最后一瓣粉花,青石地面还沾着晨露的湿气。孔子坐在漆痕斑驳的杏木案后,指尖轻轻摩挲着案上卷边的竹简,目光扫过阶下三十多位弟子——子路正攥着腰间的佩剑剑柄,神色急切似要发问;颜回则垂着眼睑,指尖在衣裾上轻轻打着节拍,似在琢磨前日的课业。 这时有弟子起身叩问:“先生,世人行事皆有其由,何以辨君子与小人之别?”孔子闻言,抬手拂去案上的一片落絮,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,如春风拂过麦田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
图片
这短短十字,恰似一把青铜利剑,劈开了中国人两千多年的价值坐标系。要论这“义”与“利”的分量,先得听听后世学者的精辟解读。钱穆先生在《论语新解》里说得透彻:“君子于事,只问其当为不当为,不当为则虽有利而不为;小人于事,只问其有利无利,有利则虽不当为而为之。”这话点出了核心——义是心中的标尺,利是眼前的算盘。杨伯峻先生在《论语译注》里更直白,他说“喻”是“通晓、明白”,君子懂的是道义,小人懂的是利益,把两种人的价值底色说得明明白白。而李泽厚先生在《论语今读》里,又从哲学层面添了一层深意,他认为这不仅是道德判断,更是“人的存在价值”的区分——君子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意义,小人执着的是物质层面的得失。
图片
咱们先从历史里找段故事,看看这“君子喻于义”是如何落地的。南宋末年,元军铁蹄踏破江南,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。忽必烈知道他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,派了降元的宋恭帝去劝降,又许他宰相之位,说只要归顺,荣华富贵享用不尽。那天大都的监狱里,墙角结着厚厚的冰碴,寒风从铁窗缝里钻进来,刮得文天祥囚衣簌簌作响。他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,想起当年在临安太学里诵读《论语》的日子,指尖在冰冷的墙壁上反复写着“义”字。宋恭帝站在他面前,声音带着哭腔劝他:“先生归降吧,免得再受苦楚。”文天祥却扶着墙壁慢慢站起,目光如炬:“我为大宋宰相,国亡当死,岂能因利而背义?”最终他在柴市口就义,刑前还朝着南方三拜,那袍角在寒风中扬起的弧度,恰是“君子喻于义”最生动的注脚——他懂的不是元廷给的高官厚禄,而是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道义担当。 再说说“小人喻于利”的例子,也不用找太远,清末的李鸿章办洋务时,就有这么一位候补道台。此人姓王,专靠钻营谋利。当时李鸿章要建江南制造局,王道台听说后,连夜托人给李府送了厚礼,又花重金买通了李鸿章的幕僚,想承包局里的建材采购。他算得精明:每吨钢材虚报三成价格,每块砖瓦多算两分银子,这一趟下来就能赚得盆满钵满。可他忘了查验钢材的成色,结果运到工地的钢材一折就断,砖瓦一敲就碎。李鸿章得知后大怒,派人查账,发现王道台不仅虚报款项,还把劣质建材充数。庭审那天,王道台跪在地上,怀里揣着账本,一个劲地磕头求饶:“中堂大人开恩,我只是想多赚几两银子,绝无歹意啊!”他满脑子想的都是“利”,却忘了办实业要讲“信”、守“义”,最终落得个抄家流放的下场。杨伯峻先生若见了这场景,怕是要叹一句:“小人之'喻于利’,终究是短视啊!” 到了近现代,这“义利之辨”更是融入了家国大义。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,上海永安公司的老板郭琳爽,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,始终不肯把工厂交给日本人。日军驻上海司令曾亲自上门,许他“东亚共荣圈”里的商业特权,还拿出一箱金条放在桌上,说只要他合作,这些都是他的。郭琳爽站在办公室的窗前,望着远处被炮火染红的天空,手指紧紧攥着窗框,指节都泛了白。他想起父亲当年教他读《论语》时说的“君子喻于义”,转身对日军司令说:“我是中国人,永安公司是中国的产业,宁可毁了,也绝不让给你们!”后来他偷偷把工厂里的机器拆运到后方,支援抗战,自己却留在上海,靠变卖私产维持生计。于丹教授曾在解读《论语》时说:“义不是空洞的口号,是危难时守住的底线。”郭琳爽守住的,正是这份民族大义的底线。 反观当下现实,也有不少“义利分野”的故事。前几年河南暴雨,有位开面馆的老板叫李记,他看到很多人被困,就把面馆的大门敞开,免费提供热汤面。有人劝他:“这时候涨价都来不及,你还免费,不亏吗?”李记正在煮面的手没停,蒸汽模糊了他的眼镜,他笑着说:“大家都难,我少赚点钱没关系,能让大家吃口热的,比啥都强。”他的面馆不大,灶台边堆着成袋的面粉,墙上还贴着“诚信经营”的纸条,那热气腾腾的面条里,装的正是“君子喻于义”的温暖。可也有商家趁灾涨价,一瓶矿泉水卖十块,一盒方便面卖五十,顾客质问时,他们还理直气壮:“市场经济,愿买愿卖!”这些人眼里只有“利”,却丢了做生意该有的“义”,最终被消费者唾弃,门店也冷冷清清。李泽厚先生说“义是人性的光辉”,这话不假——守住了义,就守住了人心。 其实这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,从来不是要求人完全不沾“利”,而是要辨清“义”与“利”的先后次序。就像钱穆先生说的,君子不是不爱利,而是“见利思义”,先问这利该不该得;小人却是“见利忘义”,为了利什么都肯做。无论是文天祥的舍生取义,还是郭琳爽的家国大义,亦或是李记的市井小义,都在告诉我们:义是立身处世的根,利是锦上添花的叶,根扎得深,叶才能长得茂。 如今再读这句《论语》,杏坛下的晨露仿佛还在眼前,孔子的声音还在耳边。这十字箴言,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的不仅是古今人物的风骨,更是每个普通人心中的选择——是选眼前的利益,还是守心中的道义?答案,其实早就写在了两千多年前的杏坛之上。
二哥的万花筒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一年24节气,老茶客各推荐一款茶叶,看看有你爱喝的吗?
- 下一篇:没有了